3月5日上午9时,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开幕会。国务院总理李强代表国务院,向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现将医药部分学习体会分享如下。
01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即新的高水平现代化生产力(新类型、新结构、高技术水平、高质量、高效率、可持续的生产力),相比于传统生产力,其技术水平更高、质量更好、效率更高、更可持续。
新质生产力,是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首次提到的新的词汇。
生物医药是科技含量很高的新兴产业,是新质生产力的一支重要力量。
2023年8月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医药工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5年)》,提出“要着眼医药研发创新难度大、周期长、投入高的特点,给予全链条支持”。
2015年,《国务院关于改革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的意见》(简称“44号文”)出台以来,我国医药创新环境不断向好,审评审批速度不断加快,医保谈判常态化到每年一次,为解决“最后一公里”,不但出台了双通道政策,而且取消了医院进药数量、药占比等限制,港交所18A、上海科创板第五套规则允许尚无规模和利润的创新药公司上市,畅通了创新药融资和退出渠道。
如我国与美国新药上市的时间差已由2008年的6.7年缩短到了2022年的0.4年,鼓励创新,提高药物可及性,成绩斐然。
02医改
《报告》提出“促进医保、医疗、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
“三医”协同治理是党的二十大提出的重大命题。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医保、医疗、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
据中央党校胡颖廉教授解读,以往所说的“三医”(医保、医疗、医药)联动,是在承认“三医”各自平等性和独立性的基础上,强调制度衔接和工作配合。首先有“三医”,然后才联动,而这结果往往是各家政策“物理整合”,政策之间的缝隙和张力不可避免。
协同则相反,其从一开始就强调跨领域、跨部门、跨层级的相互依存和一致行动。协同的结构特征是有中心的多元治理,能够突破单一主体的局限性,应对复杂事务。不论是公立医院改革、医保支付改革还是药品审批改革,其知识、资源和信息高度分散,需要激发各主体积极性,实现有中心的多元参与和政策“化学融合”。
03医保
一、医保补助
《报告》提出“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30元”。
我国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逐年提高,已由2011年的200元/人提高到了今年的670元,16年增加了470元,提高了2.35倍。为提高居民参保率做出了重大贡献,大幅提高了居民的健康保障能力。
二、省级统筹
《报告》要求“推动基本医疗保险省级统筹”。
我国有333个地级行政区,但医保统筹单位多达400个,每个统筹区还不足一个地级行政区的范围大,每个统筹区内的人口数量太少,而致医保共济性不足。如将统筹区提高到省级层面,则每个统筹区内的参保人数将大幅增加,医保共济能力也将大幅上升,人民的健康将得到更充分的保障。
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省级统筹”。
实际上,早在2016年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提出,到2020年“建立医保基金调剂平衡机制,逐步实现医保省级统筹”。
2020年3月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见》也提出,要做实市地级统筹,同时推进省级统筹。
目前市地级统筹已基本实现,除4个直辖市外,还有多个省份实现了省级统筹。
三、基金监管
《报告》要求“强化医保基金使用常态化监管”。医保基金是参保人员的医疗保障屏障,所以保障基金安全至关重要。
去年5月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强医疗保障基金使用常态化监管的实施意见》。
近6年,国家医保局在有关部门的协同下,已累计追回医保资金942.38亿元,其中2018年医保局成立当年即追回10.0779亿,2023年追回171.5亿元。
04医疗
一、异地结算
《报告》要求“落实和完善异地就医结算”。
异地就医可以简单定义为参保人在其参保统筹地区以外发生的就医行为。在社会医疗保险范畴内,“异地”一般是指参保人参保的统筹地区以外的其他国内地区,“就医”则是参保人的就医行为。
据交通部数据,2023年我国人员跨区域流动量612.5亿人次,异地就医需求量庞大,落实和完善异地就医结算已刻不容缓。
2023年9月4日,国家医疗保障局副局长黄华波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表示。2023年前8个月,全国住院、普通门诊和高血压、糖尿病等5种门诊慢特病的跨省直接结算总人次突破了7000万,达到了7216.71万人次,减少群众垫付972.1亿元,与2022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了245.1%和91.77%。
二、公立医院改革
《报告》要求“深化公立医院改革,以患者为中心改善医疗服务,推动检查检验结果互认”。
据《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数据,近年来,我国医院门诊和住院的检查费用占比都在不同程度地增加。
门诊检查费用占比由2009年的17.8%增加到了2021年的19%,12年增加了1.2个百分点。
住院检查费用占比增加尤甚,由2009年的6.9%增加到了2021年的10%,12年增加了3.1个百分点。
除与人们收入水平和对健康意识的提高,医疗尤其医疗设备技术的更新有关外,还与医院考核药占比而不考核检查费占比有关。
实行“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后,检查检验费用将相应减少。
三、医疗资源下沉
《报告》提出“着眼推进分级诊疗,引导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加强县乡村医疗服务协同联动,扩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慢性病、常见病用药种类”。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提出“加强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服务能力建设”。
2023年最后一个工作日(12月29日)国家卫健委发布的《关于全面推进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通过系统重塑医疗卫生体系和整合优化医疗卫生资源,推进以城带乡、以乡带村和县乡一体、乡村一体”、“引导资源向乡村下沉”。
今年1月11~12日召开的2024年全国卫生健康工作会议提出“以人员下沉为核心深化医联(共)体建设,以基层为重点推进服务能力建设。持续加强县医院能力建设,深入推进“千县工程””。
长期以来,我国城乡医疗资源差距巨大。
2003年,我国农村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1.04人,较同期城市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2.13人少了1.09人。
此后这一差距逐年加大,2014年,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城(3.54人)乡(1.51人)差距首次突破2人,达2.03人。2017年城(3.97人)乡(1.68人)这一差距达到高峰,为2.29人。
2017年后,情况有所改观,2018-2020年,每千人执业(助理)医师城乡差距逐渐缩小到2.19人、2.14人和2.19人。
2021年,农村每千人执业(助理)医师数较上年增加了0.36人,增加了17.4%,同期城市的同比减少了12%,每千人执业(助理)医师城乡差距大幅缩小为1.31人。
05集采
《报告》要求“完善国家药品集中采购制度”。
国家药品带量采购已进行了九批十轮,采购制度不断完善。满足如下三项条件之一即拟中选已成共识(“单位可比价”≤同品种最低 “单位可比价”的1.8倍、“单位申报价”降幅≥50.00%、“单位可比价” ≤0.1000元),产品竞争格局也由“3+0”增加到了第八、九批的“5+0”,“防围标”措施日臻完善,不断延伸的价格联动更是扩大了集采的成果。
《关于促进同通用名同厂牌药品省际间价格公平诚信、透明均衡的通知》(简称“四同”)将价格联动的具体举措以正式文件发出,作为医保局的开年首政则不同凡响,会否是“三同”(同一通用名、同一厂牌、同一剂型,不同规格)、“二同”(同一通用名、同一剂型,不同厂牌、不同规格)前的牛刀小试?
为期6年的集采(带量采购)、国谈(医保谈判),腾笼换鸟效应明显。
据国家医疗保障研究院数据,集采涉及的品种销售额由2019年的3487亿元减少到了2023年(由2023年前三季度实际销售额推算的预测值)的1862亿元,2023年较2019年减少了1625亿元。
通过国家医保谈判成功纳入医保的品种销售额由2019年的494亿元,增加到了2023年(由2023年前三季度实际销售额推算的预测值)的1389亿元,2023年较2019年增加了895亿元。
06中医药
《报告》要求“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加强中医优势专科建设”。
十八大以来,我国中医药事业快速发展。
已推动14个中医医院纳入国家医学中心创建单位,布局建设27个中医类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持续推进62个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和138个中医特色重点医院建设。
已遴选1000个左右国家中医优势专科和500个左右中西医协同“旗舰”科室,确定31个中医康复中心建设单位,加强中医医院儿科和老年病科建设,推进中医专病门诊建设。
全国中医类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量明显增加,由2012年的7.5亿人次增加到了2023年的12.8亿人次,11年增加了5.3亿人次,增加了71%。
此外,近年来,中药监管和注册水平不断提高。
2023年2月,国家药监局关于发布《中药注册管理专门规定》的公告,提出中药说明书【禁忌】、【不良反应】、【注意事项】中任何一项在本规定施行之日起满3年后申请药品再注册时仍为“尚不明确”的,依法不予再注册。
2023年10月16日,国家药监局药审中心发布《基于人用经验的中药复方制剂新药药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试行)》。人用经验是中医药理论、人用经验和临床试验相结合的中药注册审评证据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07养老
《报告》要求“加强城乡社区养老服务网络建设,加大农村养老服务补短板力度。加强老年用品和服务供给,大力发展银发经济。推进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2023年末,60岁及以上人口29697万人,占全国人口的21.1%,较上年又增加了1693万人,较2012年增加过亿人(10260万人),11年增长过半(52%)。
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加强重大慢性病健康管理”。
今年,国务院办公室1号文件即《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也是国家出台的首个支持银发经济发展的专门文件。
因人口总数、老龄化程度、经济水平和风俗习惯等的不同,各省份间的养老机构发展很不平衡。
截止到2022年一季度,全国养老机构数量最多的是河南省,有3406家,也是唯一超过3000家的省份。
超过2000家的有7个省份,分别是安徽(2602家)、四川(2526家)、江苏(2461家)、湖南(2399家)、山东(2298家)、辽宁(2191家)和黑龙江(2101家)。
最少的是海南和西藏,都只有59家,青海也不足百家(68家)。此外,还有4个省份不足500家,即宁夏(130家)、甘肃(290家)、天津(402家)和新疆(404家)。
2022年一季度,全国各省份平均有1292家养老机构。
08生育支持
《报告》提出“健全生育支持政策”、“加强残疾预防和康复服务,完善重度残疾人托养照护政策”。
二十大报告提出“优化人口发展战略,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
2022年7月25日,卫健委等十一部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的指导意见》,以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
上月8日,国家医保局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开展儿童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专项行动的通知》旨在提高儿童参保水平,保障儿童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