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动态
【关注】魏子柠:药品质量出问题,不能归咎于“集采”!

最近在上海“两会”期间,有些专家提出,一些“集采”的药品质量不合格,“麻醉不醉,泻药不泻,降压不降,降糖不降”等。这些专家都是在医院工作的一线临床专家,我相信他们所说的都应该是他们亲身经历的和亲眼看到的,应该说是实实在在的一个情况反映。

可以说,这个捻点的好,最近就这个问题网上炸了锅,对国家集采一片声讨之声。这其中各种因素都有,如利益受伤的外企,利益受损的内企,因为各种原因受影响的患者、医疗机构不好的感受等,都在借着这个当口发泄。但是,我想实事求是的说句客观的话,如果就事论事的话,如果因为通过集采这种形式采购的药品的质量出现了问题,就把责任完全推给“集采”这个采购形式,显然也是不妥的,也是不符合药品质量管理的基本逻辑的。凡是有一点常识的人都是知道的,如果是揣着明白装糊涂的人,我也就无话可说了。

因为,药品“集采”在国际上是一种通行的惯例,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实行了药品集采。这其中的关键是,为什么其他国家“集采”的药品质量没什么问题,却偏偏我们国家“集采”的药品质量出现了问题?这就说明药品质量与“集采”这种形式没有直接的关系。

我和大家一样都非常关注药品的质量问题,因为药品是用来治病的,关键时刻用来救命的,事关每一个患者和每一个群众的生命健康。但是,如果把通过“集采”手段进入医院的药品出现的质量问题,都归咎于“集采”这种形式,肯定是不合适的。

因为,所有药品生产的前提,是质量必须合格。也就是即使不进入“集采”这个圈子的药品,也必须得符合药品质量标准的要求。同时,进入“集采”圈子的药品,都是经过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的,理论上应该与原研药的质量、效果是完全一致的。

那现在“集采”药品的质量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呢?毫无疑问,应该是出在了生产环节和监管环节。

凡是纳入“集采”的药品都通过了一致性评价。所以,问题的关键,首先是药品生产环节的问题。

药品生产的环境、生产的设备、生产的工艺,生产原料的质量高低、生产辅料的质量高低、产品标准的高低等等,是不是与一致性评价送检的样本是完全一样的?

还有产品的质量标准问题,虽然都是合格产品,到底是60分的合格,还是70分、80分、90分、100分的合格,这就大有文章了,这里面完全凭的是良心。

第二个关键问题,就是监管。监管部门是按照60分的标准去监管,还是按照100分的标准去监管?是如何监管的?监管的力度、监管的频次、产品抽检飞检的频次、检查的覆盖面等等,导致的最后的结果都是不一样的。

过去,药品的质量问题,始终是个难题,这在我们国家是有过深刻教训的。原国家药监局局长郑筱萸1997年至2006年底担任国家药监局局长等期间,审批八家药厂的药品和医疗器械过程中,直接或者透过妻子和儿子,受贿649万多元人民币。2001年到2003年,擅自降低审批药品标准,其后被揭发部分药厂虚报药品资料,其中六种是假药。2006年齐齐哈尔第二制药有限公司亮菌甲素注射液事件,以及安徽华源生物药业有限公司“欣弗”注射液事件,导致十人死亡,多名病人出现肾功能衰竭等,暴露出了我国药品监管中存在的严重问题。此次上海郑民华等人反映的,通过“集采”方式中标的药品质量问题,到底聘问题出在了哪了,还有待相关部门的调查。

但是,从整个行业健康发展的角度看,这个问题暴露出来并不完全是坏事,因为“集采”毕竟也就搞了七年左右时间,这对下一步如何生产出完全合格的产品,有关部门如何更好履行监管责任、如何监管,都是非常有利的。

药品“集采”也到了应该好好总结一下其中的经验,反思一下有没有问题,下一步如何进行完善的时候了。如何保证“集采”药品的质量,如何让“集采”中标药品有一个合理的价格等等,让“集采”发挥更大的作用,造福老百姓,更有利于医药行业、医院发展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让人民群众在改革中有更多的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