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动态
风向标!全年闭店近4万家,药店总数现季度负增长

云端按语:中康药店通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药店总数首现季度负增长,Q4门店总数环比下降0.5%。全年注销门店达39,228家,日均超百家药店退场,闭店率攀升至5.76%。区域分化明显,辽宁、重庆等地出现同比下降,山东、山西等省份增长近乎停滞。


从“跑马圈地”到“闭店潮”的转折


中康药店通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Q4,全国药店总数为700881家,与2023年同期相比,增长了2.3%;较上季度下降了0.5%,这是近年来全国药店总数首次出现季度环比负增长。


具体来看,2024年Q4,全国新开门店数为10719,而注销门店数达14114,净增长为-3395家全年闭店数共计39228家,闭店率约5.76%(闭店率为全年闭店数除以年初药店总数),而2023年仅为3.8%,其中第四季度闭店数远高于前三季度,整体出现关店加速趋势。


分区域看,绝大多数省市药店数较2023年仍保持同比增长,不过,辽宁、重庆、宁夏、上海则出现同比小幅下降。与此同时,山东、黑龙江、贵州、山西等地药店总数同比增长不超过1%,几乎处于增长停滞状态。


图片

数据来源:中康药店通


实际上,去年以来,业内也不乏对药店关闭数量的猜测,北京何氏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创办总经理何育伦认为,理论上,一家药店想要维持良性运营,至少需要服务2400人。而根据国家统计局消息,2024年末,全国人口140828万人,粗略计算下来,全国药店店均服务人口已降至2000人,远低于国际合理区间,这意味着行业需淘汰至少10万家门店才能恢复供需平衡。


从客流表现上来看,2024年药店整体客流不如去年同期水平。其中,下半年在新冠短暂反弹、甲/乙流等呼吸道疾病交替叠加流行的拉动下,客流出现短暂性回升;但从整体来看,线下门店数量扩张一定程度加剧了门店间的客流竞争,店均订单量水平受到影响。


图片

数据来源:中康瓴西消费者洞察系统


普遍认为,药店经营承压,主要有三大影响因素。


一方面,政策趋严,部分药店面临“合规生死线”。有业内人士透露,随着药品追溯码系统全面落地,药店需要进行设备添置、软件对接、人员培训等系统改造,产生的成本并不算小。此外,医保合规监管力度的加强对药店经营提出了更高要求,合规经营成本随之提升,部分企业主动放弃医保资质转型自费药房。


其次,消费力不足,导致增长乏力。当前国民消费趋于谨慎,非健康刚需的非药品种需求下滑较多,需要药店进一步探索更符合当下健康消费需求,同时契合药店场景、属性的品类。


多渠道分流仍是药店客流面临的长久课题。O2O渗透率持续提升,B2C低价优势凸显,而90后一辈逐渐成为家庭健康消费主力军,这部分年轻群体更依赖线上消费,传统药店的便利性、专业咨询优势一定程度上被“线上问诊+送药上门”组合取代,造成线下药店客流量难以提升。


多重因素叠加下,2024年全国零售药店市场累计销售规模达5282亿元,同比下滑2.2%。


图片

数据来源:中康CMH


谁在加速退出?


“医保飞检、追溯体系等政策对合规成本的影响呈现‘U型曲线’,大连锁有资源合规,单体店可‘躺平’放弃医保资质,而中小连锁既想保医保资格又难以承担改造费用。”有分析认为,从当前药店行业洗牌的驱动因素和竞争格局来看,中小连锁药店是最危险的群体,甚至可能比单体药店更早被淘汰。


老百姓大药房在今年2月份一次投资者交流会议上也表示,2024年医药零售行业迎来深度调整,社会消费降级、行业监管趋严致使医药零售行业进入新一轮整合周期。目前线下药店门店数下降趋势明显,未来药店店均服务人数有望迎来显著提升。规模大、采购体系完善、议价能力强、质量管理过硬、医保经营合规的大型连锁药房在行业调整过程中显著优于中小连锁药店,能在竞争中胜出。


数据也印证了这样猜测,中康药店通数据显示,分不同规模看,2024年Q4,Top10连锁以同比7.3%的门店增速巩固领先地位,市场份额提升至11.3%;Top31-100连锁以9.0%的增速跑赢大盘,显示区域龙头的稳定发展。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小连锁的溃退——规模过亿连锁门店数暴跌12.6%,其他小连锁也出现0.4%的萎缩


图片

数据来源:中康药店通


有业内人士坦言,部分中小连锁资金链紧绷管理粗放数字化能力弱,同时因为门店数量不多,不足以摊薄合规及数字化成本,又缺乏大连锁的供应链溢价能力,转型较为困难。除了中小连锁,一部分低效单体药店也可能会因为医保资质被取消、房租及用人成本上涨等问题而关店;业外跨界热潮减退,此前大胆跨界尝试的非专业玩家也可能逐渐退出这一赛道。


“过去几年,有一部分企业希望通过快速扩张做大规模,吃到资本并购红利,然而近两年来资本退潮,头部连锁并购转向‘优质标的’,而这类企业的门店往往位于非核心地段、经营质量存疑,被并购价值下降,最后甚至不得不退出市场。”上述业内人士补充道,被淘汰的中小连锁,其危机本质是“伪规模”与“伪专业化”的双重劣势——规模不足以获得供应链优势,管理能力又不足以支撑精细化运营。


中小连锁如何“小而美”


综合来看,“政策抬高成本—资本撤离削弱抗风险能力—线上抢夺存量市场”形成了压力三角,中小连锁同时暴露在三重压力下,成为脆弱群体。中小连锁既无头部企业的规模壁垒,又难复制单体店的灵活基因,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生存法则?


除了以加盟、联盟的方式抱团取暖,何育伦认为,中小连锁可以做好以下几件事情,实现“逆境自强”。


一是深耕细分市场,聚焦本地慢病需求。例如,针对中老年顾客,进一步发挥好慢病用药引流优势,最好是根据所在区域气候或人群特点,聚焦一两个病种做深度开发,例如广东地区痛风高发,可建立“尿酸检测-药品-饮食”干预闭环;湿热或过度干燥地区皮肤问题频发,药店可提供“皮肤健康管理”等,既能摆脱同质化竞争,还能关联保健品、器械等高毛产品。


二是要利用好AI红利,实现降本增效。何育伦表示,中小连锁往往会认为AI这类新兴技术“成本高”“难训练”,其实DeepSeek的问世大大降低了企业布局AI工具的成本,中小连锁可以扭转思维,不要期望把每一个员工都培养成精英药师,而是教会员工使用AI工具,实现降本增效及。


三是找准非药品类拓展方向。2024年下半年以来,非药市场中,各大类同比均下行,医疗器械、保健品及健康食品在需求减少、政策趋严的背景下连续两年下滑。何育伦直言,这是由于目前多数零售药店拓展的非药品类并没有达到消费者预期的高专业度、高品质、效果明显等预期。因此,药店需从“盲目铺货”转向“精准需求匹配”,布局疗效可见的功能性产品、健康生活刚需品,同时提供高附加值服务,通过“商品+服务”组合提升专业溢价。


药店行业的竞争逻辑已从“拼数量”转向“拼质量”。中小连锁若想穿越周期,必须摒弃规模崇拜,转而构筑“专业化壁垒+生态化链接”的生存模型。正如日本在1990年代医药分业改革后,专业化药局逆势增长,中国药店行业的未来将属于“把专业做好、把服务做深”的长期主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