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动态
中国医疗器械市场全面解析(13图)

人口老龄化等因素驱动下,医疗服务需求持续增长;同时医保飞检、DRG/DIP、影像和检验结果互认等医疗规范化行为,在提升服务效率的同时也使得其增速明显放缓;预计医疗服务需求增速将从约8%(2023年及之前)滑落至5-6%(2024年及未来),未来持续下滑风险较大。


高值耗材受集采影响减弱,年新增覆盖率逐年放缓(2024年14%,2025年预计下滑至6%),预计此趋势在未来将持续;体外诊断(2024年8%,2025年预计上升至10%)和低值耗材(2024年3%,2025年预计上升至5%)的年新增覆盖率逐年提高,预计将成为未来集采的重点。


受医疗设备强势复苏、高值耗材市场稳步增长拉动,2025年第一季度医疗器械市场同比增长1.9%,整体医疗器械市场规模来到了1,163亿元(不含税,按出厂价计算);其中血管介入类、眼科和设备类均保持9+%增速,体外诊断市场则下滑>3%。


医疗耗材带量采购、设备进口论证限制、贸易关税不确定性等因素造成的持续担忧正在加速国产替代进程,本土企业市场份额持续提升,预计在2030年会达到55%(当前约为45%)。


01需求、市场


人口老龄化、医改等政策综合因素影响下,医疗服务需求增速从2023年之前的约8%滑落至5-6%,增速明显放缓,未来可能会持续下滑。


图1:门诊量趋势

图片


医联体的建设、影像结果的互认、慢病患者的分流都在不同程度上提升了医疗效率,也减缓了三级医院门诊量的增长。


互联网医疗、零售药店的发展同样使得整体诊疗人次的增速有所放缓。


近年来,医疗器械市场带量采购覆盖范围持续扩大,但高值耗材领域的集采覆盖增速明显放缓,体外诊断和低值耗材将是未来集采的重点。


图2:医疗器械市场带量采购进度

图片


受医疗设备强势复苏、高值耗材市场稳步增长拉动,2025年第一季度医疗器械市场同比增长1.9%,整体医疗器械市场规模来到了1,163亿元,预计2025年全年增长2%。


图3:市场规模预测

图片


受带量采购覆盖加速(高值耗材覆盖率超70%)及价格联动的影响,高值耗材市场增长放缓。未来市场增长将主要依赖手术量增长(~6%)、升级产品、延伸产品线渗透率提升及创新性耗材与技术驱动。


在设备更新和集中采购等政策的推动下,医疗设备市场在2025第一季度快速复苏,其中影像设备的增长迅速。各厂家纷纷布局AI相关新产品,提升诊疗效率的同时也将进一步驱动市场的增长。


国产替代的情况预计仍会持续,带量采购、价格联动与DRG/DIP支付改革都将限制临床必要性较低产品的使用。


检验试剂预计在未来两年内仍会持续开展大规模的带量采购,并且检验项目降价以及检验结果互认等政策将减缓IVD行业未来产值增速。


为了提升诊疗效率,云数据,数字化医疗与人工智能技术将推动医用软件领域持续增长。


高值耗材市场2025年第一季度市场规模同比增长0.7%,预计未来受集采的影响逐步减弱,2025全年同比增长2.2%,未来将持续稳步增长。


图4:高值耗材市场规模

图片


以血管介入和眼科为例的领域,市场规模保持稳定增长,主要由于带量采购后手术量持续增长,以及产品升级和产品线的延伸同时,以外科和血液净化为例的领域,价格下降明显,主要由于近两年受到大规模带量采购的影响,国产替代加速创新耗材与术式成为目前市场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这类产品凭借政策的支持以及临床的认可在三甲医院获得快速上量。


相比2024第一季度,整体手术量增速有所下滑,主要由于DRG对诊疗行为有较强的规范作用,抑制了部分过度医疗。


在大部分细分市场,跨国企业份额超过70%,国产替代的速度正在加快,尤其是外科、血液净化等领域,短期内占比有望超过50%。


02血管介入


心血管患病率提升✖术式创新双轮驱动,血管介入市场稳步增长,2025第一季度整体市场同比上升9%。


图5:血管介入市场趋势

图片


电生理:

1)带量采购后,跨国企业仍保持主导地位;

2)本土企业积极完善产品管线并进行产品升级;

3)各厂家积极推广PFA术式,本土企业的市场份额预计会有所提升。


冠脉介入:

1)头部企业份额稳定,跨国企业纷纷布局本土化生产;

2)在经历了IVUS的带量采购后,非集采产品如棘突球囊、OCT、FFR等未来可期。


起搏器:

1)市场增长稳定,仍以跨国企业为主;

2)跨国企业将销售重心转移到了CRT、ICD、无导线等高端产品上,而本土企业也在不断丰富产品线。


神经介入:

1)急性取栓术式为非择期手术,随着各地级市的卒中中心的建立和完善,下沉市场增长保持迅猛态势;

2)血流导向装置随着本土企业数量的增加和积极的推广,终端消耗增长迅速。


外周介入:

1)临床诊疗观念的转变驱动了产品使用的增长;

2)创新疗法和术式的普及驱动手术量的增长,静脉曲张手术和机械血栓抽吸手术在下沉市场快速增长;

3)带量采购价格降幅较为温和,促进了新产品的准入和上量。


03骨科


骨科领域市场在2025第一季度同比下降1.9%,其中运动医学受到带量采购影响大幅下降,脊柱,关节和创伤保持稳定的增长。


图6:骨科市场趋势

图片


在大部分品类已经历带量采购后,骨科市场未来预计会基于手术量的上升保持稳定的增长。


运动医学:

1)手术量保持快速增长,其中小关节增长速度最快,肩关节次之;

2)各厂家积极拓展非集采产品,包括新一代关节镜设备、一次性刀头、手术工具、PRP、补片等;

3)本土企业份额稳步提升,在自由量的市场中,份额已经超过了跨国企业。


脊柱:

1)本土份额迅速提升;

2)导航、孔镜、脊柱机器人等设备及其相关耗材销量提升;

3)国产替代率已达到较高水平,未来增长点在于创新标外产品及机器人辅助微创手术。


关节:

1)单髁和肩关节手术量迅速提升;

2)本土企业份额较高,市场机会点在于进一步的国产替代及定制化的新技术和新产品。


创伤:

1)市场集中度较低,厂家众多,以本土企业为主,市场竞争激烈且产品仿制速度快,产品同质化程度较高;

2)市场向下沉市场拓展,尤其关注老年患者市场。


04外科


外科领域市场在2025第一季度同比下降7.5%,其中手术机器人受到医保政策与产业基金双重扶持,市场规模同比上升9%。


图7:外科市场趋势

图片


超声刀:微创手术需求增长,推动市场扩容;国产化进程提速,市场逐步下沉至基层医院。


无主机超声刀增长迅速,优化成本、优化使用体验;

厂家正通过AI技术优化刀头的性能和稳定性,提高手术安全性和有效性;

2025第一季度新一轮的带量采购会促使其价格后续大幅下降。


吻合器:电动化、智能化趋势加快。全国性集采明显压缩手动吻合器利润空间,电动腔镜吻合器渗透率提升。


缝线:老龄化与手术量增长驱动市场;而带量采购降低了产品价格的同时,也带动了高端缝线产品(如可吸收线、倒刺线)的升级。


止血材料:高端止血产品(纤维蛋白、纳米类)使得止血材料产品功能更加强大,应用场景更加广泛;部分高性能、特定功能材料仍依赖进口,本土产品同质化严重。


手术机器人:医保政策与产业基金双重扶持,同时,工具包与耗材未被纳入收费监管,被业内视为“重大利好”,为企业留足利润空间。AI、5G、大数据等前沿技术的不断进步,为手术机器人的智能化、远程操作和精准控制提供了技术支撑。


05眼科


眼科市场2025第一季度同比增长9.3%,其中带量采购品类(如人工晶体、角膜塑形镜)本土企业增长良好,其余品类仍以跨国企业为主。


图8:眼科市场趋势

图片


白内障:

1)本土企业积极研发高端晶体,完善产品线;

2)跨国企业陆续在国内建厂,以降低成本;带量采购后高端晶体的渗透率进一步提升。


屈光:

1)2025年度征兵规定的细化,使得在夏季入伍的刚需患者将手术提前,带来了25年初第一季度的手术量的激增;

2)屈光市场以跨国企业为主,仅有部分本土企业(如爱博诺德的龙晶ICL于2025年初上市)有相关产品线,且仍处于起步阶段。


青光眼:

多数依靠药物和基础手术进行治疗,微创青光眼手术处于积极发展阶段,跨国先进微创耗材正逐步引入国内。


眼底病:

眼底疾病手术操作难度相对高,目前市场仍由跨国企业垄断,国产品牌目前有部分玻切头(耗材)上市,超乳玻切一体机(设备)尚处于研发阶段。


06设备


在设备更新和集中采购等政策的推动下,医疗设备市场在2025第一季度快速复苏,同比增长约9.2%。其中影像设备的需求不断释放,全年有望达成双位数增长。


图9:设备市场趋势

图片


相较于2024年,影像设备市场在2025年第一季度恢复较快增长,平均招标中标量同比增长35%以上,部分品类的增长率甚至达到了70%,而本土企业的市场份额也在不断提升,这主要得益于:


政策支持:设备以旧换新政策的加力扩围;持续加大支持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推动了影像设备在基层市场的扩容;福建等地区大规模开展影像设备集中采购,持续释放需求。


创新产品快速增长:光子计数CT等国产高端超声设备,在三级医院市场的需求迅速增加。


AI提升诊疗效率:各厂家分别推出AI和深度学习技术赋能的影像设备,不仅提高了影像质量,更提高了影像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


内窥镜市场稳步增长:AI筛查+癌症早诊早治双轮驱动,内窥镜技术持续发展,推动了内窥镜在消化道、呼吸道等癌症筛查中的应用。而荧光硬镜等高端技术的国产化加速也表明了该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


老龄+慢病驱动其他设备:慢病管理、老年病诊疗需求持续增长,带动呼吸机、电刀等设备放量。同时,医保支持与政策引导下,基层医疗设备渗透率稳步提升。


07低值耗材


低值耗材市场在2025第一季度同比增长1.7%,集采覆盖持续增长,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对产品特性、成本、安全性和精细化管理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图10:低值耗材市场趋势

图片


功能性敷料:

集采深化叠加耗材控费,25年第一季度医疗市场同比收窄,其中跨国企业下降更明显。受医美行业的影响,用于医美修护里的敷料产品增长更快。


随着国家对于自费药房,高端自费私立医院,自助售卖机等形式的支持,会给功能性敷料带来更多机会。


注射穿刺类材料和基础卫生材料:

伴随着门诊量和住院病人量的增长而保持自然增长。高端私立医院的发展带来医疗产品迭代加速。


受带量采购深化影响,安全留置针等安全型产品渗透率增加,增长更快。


感控类耗材增长稳定,社区医院慢性病类辅助使用的基础耗材潜力巨大。


随着中医理疗设备创新技术的发展,中医类材料配套需求持续增加。


08体外诊断


体外诊断市场规模2025第一季度同比下降3%,集采落地和价格治理持续带来影响;整体市场本土企业市场份额逐步扩大,各赛道国产替代趋势加剧。


图11:体外诊断市场趋势

图片


中心实验室2025第一季度与去年同期相比有明显降幅,免疫赛道集采落地叠加价格治理影响下的市场规模明显萎缩。


集采大环境下,本土企业凭借更为明显的价格优势,逐渐扩大市场份额。


2025年免疫肿标、甲状腺功能等领域集采落地后本土企业市场份额预计进一步明显扩张。


床旁诊断受检测项目价格治理及医保控费持续影响,市场规模呈微跌趋势;国产替代趋势逐渐加快。


分子诊断市场设备降幅逐步放缓,呼吸道检测受季节因素影响保持高速增长,肿瘤基因检测早筛推动NGS市场增长。


得益于政策倾斜及疫情期间设备装机增长,本土企业占市场主导,并在地缘政治影响下市场份额进一步扩大。


病理诊断市场受肿瘤患者检测需求持续上升影响,驱动市场保持稳定增速。


免疫市场在多重政策影响下萎缩明显,分子和病理诊断市场维持稳健增速;头部企业均已布局AI解决方案,以扩大客户覆盖。


图12:IVD细分市场趋势

图片


中心实验室受集采联盟持续落地以及检验收费价格治理的影响,2025年第一季度市场同期下滑,其中免疫市场萎缩明显;头部企业均引入AI解决方案及智能化、自动化实验室管理方案,以增强品牌影响力并扩大客户覆盖。


分子诊断市场核酸检测设备降幅逐步放缓,呼吸道检测、肿瘤检测及早筛等受患者检测需求增加保持高增长并带动整体市场快速增长;头部玩家均已接入AI系统,增强基因数据库解析效率与准确性,加速AI医疗落地。


病理诊断市场保持稳定增速,主要由终端检测需求持续上升及伴随诊断检测应用深化驱动市场;AI解决方案在病理诊断市场的临床应用较其他市场更为成熟,产业链涉及设备制造企业、第三方检验机构、互联网科技巨头等,为AI病理发展带来多重优势。


09国产替代


集采深化+进口限制+贸易摩擦三重驱动,本土医械企业市占率加速攀升,预计2030年突破55%(现~45%)。


集采红利叠加贸易关税风险,本土企业市占率攀升,倒逼头部外企加速本土化创新破局。骨科、外科、体外诊断等领域国产替代速度明显加快,主要受带量采购的影响血管介入、眼科、神经外科等领域仍由跨国企业主导,主要由于产品技术壁垒较高以及临床跟台服务要求高,国产替代缓慢,受带量采购影响较小。


贸易关税风险会潜在影响治疗和诊断设备、感控、手术护理等常用耗材的临床品牌选择,刺激国产替代加速,预计在2025年10月之后替代逐步显现。


目前超过90%以上的耗材品类在医院已实现国产覆盖,以应对跨国企业供应链的不稳定性风险。


图13:国产替代进程

图片image.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