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省第二批重点监控目录更新
自今年1月国家卫健委发布《关于印发第二批国家重点监控合理用药药品目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至今,已有17省(直辖市/自治区,下同)跟进对本省重点监控目录进行了更新(完整名单见文中图1)。
按照《通知》要求,对于未纳入第二批目录的13个原第一批目录品种,地方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应继续监控至少满1年,因此,接下来共有43个品种将被国家重点监控。
国家重点监控目录发布后,各省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需会同中医药主管部门在国家目录基础上,形成省级重点监控合理用药药品目录。
截至4月18日,全国已有17省公布了本省第二批重点监控药品目录,其中海南、吉林、黑龙江、内蒙古、天津、湖北、陕西、青海等8省进行了增补,涉及品种数量在41个至48个不等;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四川、山东、广东、广西、西藏等9省直接执行第二批国家目录,未进行省级增补。
图1 17省重点监控合理用药药品目录
2019年,国家卫健委发布第一批重点监控用药,目录内品种以辅助用药为主,具体临床疗效未被大规模科学证据证明,其中部分“营养神经药物”不仅价格昂贵,还在脑梗、脑出血等症状内和早产儿、黄疸宝宝等类患者身上存在滥用。
这也使得部分从业者此前对重点监控目录存在一种预设——“可用可不用”的药才会被纳入,但从今年公布的第二批目录来看,事实并非如此。
第二批国家重点监控目录中包括多个国采品种,如奥美拉唑、布地奈德、依达拉奉、兰索拉唑、头孢他啶、艾司奥美拉唑等;同时还有部分省级集采品种,如烟酰胺、前列地尔等,其中多个品种年销售额超过50亿元。
例如,米内网数据显示,地佐辛注射液2021年在中国公立医疗机构终端销售额达到73亿元;头孢哌酮舒巴坦注射剂2021年在中国公立医疗机构终端销售额接近70亿元;美罗培南注射剂2020年销售额也超过55亿元。
有业内人士预估,第二批国家重点监控目录所涉30个品种在2022年销售总额已超过千亿。
第二批目录药品
销售额大幅下滑的可能性不大
第一批重点监控目录发布后,国家医保局将其中8个品种调出医保,并发文要求重点监控目录药品率先清退出地方医保目录;国家药监局也修订了其中部分药品的说明书,其临床使用再受限。
在医保目录调整、说明书修订等系列配套措施下,相关药品销售额呈断崖式下降。
CHIS数据库的数据显示,以2018年销售额为基准,第一批重点监控目录中的20个品种在2022年的销售额约为2018年的十分之一,如奥拉西坦2018年在等级医院有45亿销售额,到2022年仅剩6亿;脑苷肌肽2018年等级医院有36亿销售额,到2022年仅剩4亿。
但从第二批重点监控目录的品种来看,其销售额再度“复刻”第一批药品经历的可能性不大。
第二批重点监控药品目录中有多个已纳入国家或地方集采的品种,其临床需求较大且相对稳定,相比于首批目录,第二批目录存在更多“引导临床合理用药”的意味。
此前也有业内人士反映,与针对首批目录药品退出医保,甚至局部清理出医院等措施相比,针对第二批目录的监控方式相对温和,但这不表示第二批目录只是“走过场”。
日前,第八批国采中选结果正式公布,将于今年7月落地,在相关解读及工作部署中,“科学确定和调整带量比例”被国家医保局反复提及。
其具体措施一方面包括延续以往对抗生素带量比例调减10%、特殊级抗生素带量比例调减20%的政策等;另一方面也要求适当调整第二批国家重点监控目录中所涉品种的带量比例。
落地过程中,各家医院也将跟进相关管控措施,如每月对重点监控药品使用前十名的科室和医生进行公示;还有将用药情况与绩效考核挂钩,如对集采药品使用不达标和重点监控药品医嘱点评不合格、不符合限量要求的科室进行绩效处罚等。
除了保障患者安全和疗效之外,重点监控合理用药的另一个重要目的在于减少医保基金和患者的不必要支出,随着重点监控工作演进和集采机制透明化,院内用药灰色空间也将被压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