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动态
三家大型国企同日换帅!全球医械一哥中国区架构进一步大调整|11月人事变动

11月是医药行业的“大月”,首当其冲的大事,自然是《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实施方案》后的首次国家医保谈判出结果。


政策尘埃落定后,企业也旋即制订新的发展战略,适应新的竞争形势,而这个过程中最直观的体现,就是人事上的变化。

本土药企,无论国资民资,人事大挪移的速度都在加快。除了被政策更迭、创新转型的潮流所推动,还承受着今年前三季度业绩的压力。有的企业试图通过引入新鲜血液找到新的增长点,更有大企业决定“空降”干部,解决一系列历史沉疴。

一向被视为“岁月静好”的外资企业也在承压。骨科巨头施乐辉CEO因业绩不佳,被股东群起讨伐;强生中国区的调整仍在延续,不断聚焦。

这个过程中,承受压力的不光只有高管,一线的员工亦然。近期《医药代表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出台,里面首次提出了医药代表的任职资格要求——具有医学、药学或相关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或者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可想而知,新规又会引发新的一轮变动,不过,这是后话了。


内资药企密集换帅背后

11月25日当天,三家国有药企同时发生了人事变动。

继前任董事长李楚源被查后,广药集团董事长一职在空缺4个月后,终于迎来了新人,系广州公交集团原党委书记、董事长李小军。据履历,李小军曾长期在纪委系统工作,曾任广州市黄埔区纪委副书记、广百集团纪委书记。

同一天,达仁堂董事会收到了前董事长张铭芮的书面辞呈,后者因工作变动原因申请辞去公司董事长、董事职务及战略委员会主席职务。董事会审议通过了“选举董事王磊为公司董事长的议案”,同时公司法定代表人变更为王磊。

同是在11月25日,国药一致发布公告称,公司董事兼总经理林兆雄辞职。董事会同意授权公司党委副书记兼副总经理李进雄先生在公司总经理空缺期间牵头负责经营管理工作,授权期限自本次董事会审议通过之日起至董事会聘任新任总经理之日止。

仔细一看,三家企业换帅背后,都离不开“业绩承压”四个字。

白云山近期发布了2024年三季度报告,报告期内实现归属净利润31.59亿元,同比下滑16.68%。单季度业绩下滑幅度更大,第二、第三季度,白云山分别实现净利润5.91亿元、6.09亿元,分别同比下滑34.48%、37.82%。

对于净利润的下滑,白云山在三季度报中的解释是“受宏观经济波动、市场竞争及行业政策等因素影响”——无一例外均是外部因素

但事实上,真正的挑战往往来自内部管理问题。大健康板块目前仍是王老吉占主导,但含糖饮料市场一直在缩水;化药板块亦然,金戈之后再无接力的明星产品;中药板块虽有陈李济、潘高寿等一众老字号,却一直缺乏抓手。整个白云山都走入了发展瓶颈期,亟待新突破。

国药一致虽是连锁药店领域中的头部企业,仍出现了增长乏力的状况。根据其三季报,今年前三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10.66亿元,同比下降了10.43%。其中零售板块国大药房净利润-0.39亿元,同比骤降110.36%。

面对连锁药店的“大逃杀”,从今年开始,国大药房有意放慢了扩张速度,上半年净增门店不到200家。“关闭亏损且扭亏无望门店”这句话,也出现在了数月前的投资者关系活动中。

当然,国药一致的人事变动也可能是此前国务院国资委系统性调整造成的连锁反应:今年8月末,国药控股原董事长于清明辞职,赵炳祥接任;同时国药控股原总裁刘勇与国药现代总裁连万勇“互换”了职位。10月,国药集团旗下中国医药投资有限公司又发布公告,宣布梁红军不再担任中国医药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法定代表人)、董事职务,由英军接任。

值得一提的是,11月30日,国药股份发布公告,董事长姜修昌因达法定退休年龄,申请辞去第八届董事会董事长、董事、董事会战略委员会主任委员、董事会提名委员会委员、董事会审计委员会委员等职务。国药股份决定其党委书记、董事蒋昕代为履行董事长职责。

今年前三季度,达仁堂也出现了营收利润双降的情况,但幅度很小,仅在5%上下,可归因于整个中药行业原材料上升造成的周期波动。值得一提的是,今年9月,达仁堂将旗下天津中新医药剥离,该动作意味着其未来将进一步聚焦核心工业。董事长变动或正是其战略转向的反映。

除了国资药企之外,一些民企也在寻求战略转向。11月26日晚间,健康元发布公告称,为满足公司日益发展的需求,加快实现创新转型的战略目标,经公司总裁提名,董事会提名委员会任职资格审查通过,董事会审议同意任命唐廷科先生为公司副总裁,负责本公司BD业务管理等相关工作。

健康元是我国创新转型较为顺利的一家药企,过去多年深耕呼吸领域,目前在该领域已拥有8款创新药、存量明星产品10个、以及14个品规的吸入制剂,成功实现哮喘和慢阻肺吸入治疗药物类别全覆盖。本次人事变动,预示着其将在BD方面进一步发力,寻找新的业绩增长点。

上述企业虽然都在创新转型的大潮中遭逢了或大或小的挑战,但由于本身体量大,实力强,在行业细分赛道处于龙头地位,受影响相对有限。相比之下,那些体量较小的企业,碰到的问题更是有关“生死存亡”。

比如浙江绍兴一家国资药企,拥有老字号“震元堂”的浙江震元,本月早些时候公告了公司董事、副总经理何溢强的辞职。三季报显示,浙江震元总营收28.52亿元,同比下降8.61%,归母净利润4356.89万元,同比下降37.66%。第三季度单季度归母净利润更是只有4.5万元,同比下降99.76%。

港股18A的创新药企的日子也不好过。11月6日,圣诺医药-B发布公告,宣布潘洪辉博士接任集团首席执行官(CEO)一职,前任CEO陆阳博士则调任为集团首席科学官。这一变动引发了市场更深的担忧:公司一直没有盈利,持续亏损,且财务状况堪忧。现金流方面,圣诺医药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由截至2023年底的2390万美元减少至截至2024年中的770万美元。

自2024年以来,圣诺医药已有包括首席医务官、首席财务官、首席战略官在内的多名高管离职。新任CEO能否“救火”成功,仍有待观察。


跨国药企整合变革提速

许多跨国药企都在本月不约而同迎来了调整,原因除了业绩压力,还有部门架构的整体变革。

11月中旬,外科器械巨头施乐辉(Smith & Nephew)的股东已向公司CEO迪帕克·纳特 (Deepak Nath)发出了警告,要求其紧急改善公司业绩不佳的状况,否则将被罢免,三大核心部门之一的骨科部门也或将遭遇拆分。

据悉,给CEO施加压力的是一帮“激进投资者”,即对冲基金,出发点是对公司的业绩和股价不满。受多种因素影响,施乐辉股价今年已下跌近15%,过去五年累计下跌近45%;公司整体利润率约为17%,远低于其竞争对手。

而由于第三季度业绩不佳,施乐辉前不久下调了销售额和利润率预期。预计全年收入增长约为 4.5%,此前的预期为6%。股东们对此表示“令人失望”。

骨科一直是施乐辉核心业务,近年来的一系列并购案都是为了专注于将这一板块加强。但自2019年后,业绩逐渐疲软,骨科业务增长仅维持在个位数水平,相比美敦力等对手,颇有些乏力。

值得一提的是,施乐辉大中华区也在近期换帅。施乐辉大中华区董事总经理胡海将于9月26日正式离职,以寻求新的职业发展机遇。胡海于2021年9月任施乐辉大中华区总经理。任职的三年时间,恰逢骨科集采导致市场格局巨变的三年。

相比施乐辉的短期承压,骨科老对手强生的调整,更像是一个长期战略的延续。

本月,强生医疗科技对其外科事业部进行了组织架构的调整。自2025年1月1日起,外科事业部将重组为由微创与能量外科事业部、伤口闭合事业部、生物外科事业部、外科全产品拓展事业部(即广域市场事业部)、战略市场部、机器人与数字化六大部门组成。

此外,强生医疗科技中国区外科MONARCH事业部高级总监陈晓明已决定离职,将在2024年12月31日结束工作。现任强生医疗科技中国区微创与能量外科事业部副总裁王兴将于2025年1月1日起担任强生医疗科技中国区对外事务及商业运营副总裁一职。

强生医疗科技即强生旗下的医疗器械业务,于2022年改名,主要产品现在囊括外科手术、骨科、心血管介入及眼科业务四大板块。自今年早些时候强生宣布中国区主席、强生医疗科技中国区总裁宋为群离任后,强生医疗科技人事变动颇多。

最近一次就发生在11月1日,强生医疗科技全球副总裁兼集团首席信息官Larry Jones 离职。

一系列调整动作中,一条“暗线”穿梭于其中:向全球策略看齐,将“聚焦”变成成关键词,聚焦优势领域,夯实领导地位,向效率、创新看齐。这正是强生全球正在筹谋的一件大事。

此外,近日葛兰素史克(GSK)中国宣布,前礼来中国跨生化产品事业部副总裁傅祁越将加入GSK中国特药事业部,担任副总裁及抗感染负责人。傅祁越将直接向GSK中国特药业务负责人张宁汇报工作。

傅祁越拥有丰富的跨国药企工作经验。曾在默沙东、拜耳等多家跨国药企任职,并在礼来中国担任多个高管职位。加入GSK后,傅祁越将全面负责抗感染领域艾滋病和肝炎产品组的业务运营,并推动新品长效HIV暴露前预防药物艾普特的加速上市。

跨国药企近年来在中国市场的人事变动频繁,反映了在华业务策略的不断调整。所有人都在努力奔跑,适应新的市场格局。